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 >> 正文

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河南科技学院分会场圆满落幕

2025年10月16日 09:25  (点击次数:

10月15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河南科技学院分会场圆满结束。本次培训旨在推动“一带一路”在昆虫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名学员,以及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的80余名师生参加了培训并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聚焦前沿,共享学术盛宴

培训期间,学员们集中进行了野外标本采集,聆听了来自包含我校3位专家在内的国内外近20位昆虫学领域知名专家的高水平讲座。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主题前沿,涵盖昆虫多样性研究的多个关键领域,包括蛇蛉的演化辐射、甲虫繁盛的形态与演化机制、小蜂类和蜂虻科的分类研究、叶甲与石蝇目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分布、昆虫祖先形态重建与复杂性状演化,以及ReMOT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同时涉及机器学习、几何形态学与线性形态测量在系统学中的实践,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以及数字化绘图技术对分类学的影响和香港在昆虫保护中的经验分享,有效促进了理论学习与技术交流的深度融合。学员们认真聆听,围绕昆虫智能监测体系、图像识别算法优化、物种分布模型构建等前沿议题,与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不断。

40c7bc13e15c3346e87f0e21ce7fcaba

(野外采集)

微信图片_20251014130413_319_7

(专家报告)

潜心钻研,深化技能掌握

为巩固学习成效,分会场专门设置了集中学习与实操研讨环节。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员们在辅导教师的全程指导下,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利用显微镜开展标本鉴定与制作,并系统学习了数字化绘图技术。同时,借助提供的软件工具和数据集,学员积极进行上机操作与模拟练习,围绕数据处理、模型运行等关键环节开展深入实践,及时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协作与教师答疑,学员们不仅夯实了理论基础,更切实掌握了昆虫多样性智能监测体系的核心技术流程,显著提升了实践能力、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926c34f2735dada612e2c11c05bae59

文化交流,搭建友谊桥梁

本次培训不仅是学术盛会,也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交融。在学术活动之余,分会场还精心组织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动。专家和学员参观了校史馆、标本馆和平原博物院,领略中原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点茶与染缬体验活动:学员们学习宋代点茶技艺,体会中国茶道“和静怡真”的精神内涵;在染缬环节,大家亲手制作扎染作品,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倍感新奇,在互动实践中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ADC_7090

(参观校史馆)

(参观标本馆)

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显著增强了河南科技学院在昆虫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深化了与“一带一路”的学术联系,为共同推动区域昆虫多样性保护与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在科技合作中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学员们普遍表示,此次培训专业收获丰富,文化交流体验深刻,这种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模式必将对未来的科研工作与国际合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图片/闫玉君 莫娆娆 初审/曹治珊 复审/孔凡彬 张志勇 终审/刘润强 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