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敬平,女,1989年6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学术副院长、白菜遗传育种团队负责人,兼任新乡市科技特派员。主要从事蔬菜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生物信息学》《蔬菜栽培学》等核心课程,同时主攻白菜品质性状形成与抗逆调控机理研究。近六年系统收集种质资源材料近300份,成功创制优良自交系30余份,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及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国际权威期刊SCI论文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3项。2022年通过省直推政策晋升副教授,2024年凭借“35岁以下青年学者绿色通道”晋升教授。以下是破茧成蝶的科研攀登者袁敬平的职称晋升之路:
起点:寒窗苦读,师承严谨
2014年,袁敬平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攻读蔬菜学硕士学位,随后以优异成绩转入硕博连读。在导师的严格指导下,她将实验室当作“第二个家”,不分昼夜地投入大白菜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研究。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她常蜷缩在长椅上小憩,手边是未完成的实验记录本;显微镜下的白菜细胞图像,被她标注得密密麻麻,连导师都感叹“这丫头,比白菜还耐寒。尽管初期成果有限,仅以一篇SCI二区论文毕业,但导师“学霸级”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她——实验数据必须精准到小数点后三位,文献阅读量每周不低于5篇,失败案例需反复复盘至逻辑闭环。这段经历为她埋下了“科研无捷径”的信念种子。
转折:青基斩获与副教授直推的抢滩战
2019年博士毕业后,袁敬平入职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她以“拼命三娘”的姿态重启“研究生模式”:白天备课和讲授《生物信息学》《蔬菜栽培学》等课程,夜晚泡在办公室分析大白菜抗坏血酸合成数据或者指导学生实验工作,周末则奔波于田间地头采集样本。入职第二年(2021年),她凭借扎实的研究基础和老牌期刊的文章积累,成功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入职第三年(2022年),她通过河南省直推政策晋升副教授。关于河南省直推晋升副教授的政策,当时教研室同事提醒,省直推政策可能在2023年收紧,难度会加大。于是怀着二胎的她,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周末下田采样,硬是在孕期内投出2篇SCI,并完成全年150%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最终在2022年年底成功晋升。
突破:科研与政策的双向奔赴
2023年,袁敬平在晋升副教授后并未松懈。她将6个月的二胎产假化作“办公期”:产假期间未间断《生物信息学》《蔬菜栽培学》教学,远程指导研究生完成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实验数据分析,同步撰写国自然面上项目申请书,协调团队完成大白菜干烧心病田间表型数据采集,确保基因挖掘与田间验证无缝衔接。最让同事动容的,是她产后第30天便带着襁褓中的婴儿赶到白菜育种基地。“那天风特别大,她戴着帽子,一边抱娃一边观察结球表型。同事劝她回家休息,她却说‘白菜苗不等人。当晚,教研室微信群被“科研母亲不容易”的感叹刷屏。2024年,她的科研事业迎来了爆发式突破:以“大白菜干烧心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五年内承担2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构建从基因挖掘到田间验证的完整研究链条。因整体表现出色,她顺利通过河南省“35岁以下青年学者绿色通道”破格晋升教授,成为学校首位“85后”教授。
传承:家国情怀与科研传承
荣誉的背后,是多方力量共同托举的温暖图景。学校始终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校院两级在科研平台建设、团队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为团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校院领导多次深入实验室指导工作,在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对接等关键环节提供战略支持,助力团队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通道。科研道路上,团队师生始终并肩前行。青年教师们在基因功能验证、表型数据分析等环节贡献智慧,研究生们扎根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在载体构建、数据采集等具体工作中展现担当。
当然,最坚实的后盾来自家庭。丈夫申长卫工作之余主动分担育儿责任,父母悉心操持家务,用点滴付出守护着科研的星辰大海。正如袁敬平常说:"每一项成果都凝结着集体的心血,从实验室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到田间地头的白菜表型,都是团队协作的生动注脚。如今,成为教授的她正带领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聚焦蔬菜抗逆与品质协同调控领域,深化"基因挖掘-功能解析-品种创制"研究体系,为培育突破性白菜新品种持续发力。2025年初,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的创新成果,正是这种传承与突破的最好见证。
总之,袁敬平的破格之路,是“笨功夫”与“好政策”的交响:没有天赋异禀的神话,只有“把冷板凳坐穿”的坚持;没有偶然的幸运,只有时代对实干者的犒赏。正如她常对学生所言:“科研如种菜,深耕自有丰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