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党委书记宋亚伟致辞

茹振钢教授作报告
2025年8月10日-8月14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黑龙江大学、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共同主办,河南科技学院、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等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推进会在哈尔滨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旨在加强生物农业领域学术交流,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生物育种等技术融合创新。本次大会以“绿色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为主题,吸引并凝聚了来自全国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会议。我校师生代表2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会上,校党委书记宋亚伟代表学校致辞,他向各位参会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并表示我校作为联合承办方之一,将竭诚为各位嘉宾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保障,确保本次大会的顺利进行。宋亚伟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近年来在作物新品种尤其是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他指出“河南科技学院”作为典型的地方院校,其发展离不开各位专家的指导,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提升各类作物的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农学院茹振钢教授应邀作专题学术报告,他以《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为题,基于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系统分析了该区域小麦育种的战略地位及影响产量的协调因素。茹振钢教授明确提出,千粒重与穗粒数是当前及未来高产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方向。为实现产量潜力的有效提升,他详细阐述了挖掘产量潜力的优化路径,还特别强调了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关键作用。同时,分享了在小麦高光效、风味品质、抗逆丰产等方面的育种经验和成果。茹振钢教授指出,小麦高产育种需进一步融合多目标性状,包括抗逆性、高效资源利用以及机械化适配性状,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多目标协同发展,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学院负责人在科技小院论坛板块作《科技小院助力小麦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农学院科技小院建设背景、基础、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效等,重点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方面强调了我院科技小院如何扎根生产一线推动小麦种业升级。强调农学院科技小院已形成"科+教+产+用"融合育人模式,研究生和本科生长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不断创新实践解决问题,最终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案例,并培养了一批兼具科研能力与三农情怀的新农人。这种育人模式不仅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彰显了科技小院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本届大会邀请了我国现代农业与作物种业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13位中国两院院士、5位国际院士和96位知名专家作精彩报告,45位研究生通过短报告和墙报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吸引800余人到场参会聆听、累计11万余人线上观看并进行热烈讨论。我校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将以此为契机,积极与各位专家学者深度对接,就未来的科技项目谋划、人才培养以及产教协同等方面进一步协商,不断提升我校在作物育种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图片/宋普文 冯素伟 初审/宋普文 郑会芳 复审/朱启迪 终审/胡海燕 于江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