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业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首届红旗渠杯“河南群众喜爱的杰出(优秀)农业专家”通过专家组评审,在评出的22位“河南省群众喜爱的优秀农业专家”中,河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孟丽名列其中。
今年47岁的孟丽教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桥梁,积极进行科普传播和科技推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注脚:
1998年,孟丽被评为新乡市“农业科普之春先进工作者”;
1999年,孟丽荣获河南省妇联 “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兴农科技带头人”称号;
1999年,孟丽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
2000年,孟丽荣获新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孟丽荣获河南科技学院首届“十佳教师”和文明教师称号;
2003年,孟丽代表新乡市妇女科技界出席了河南省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
2005年,孟丽当选为新乡市妇女联合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2006年,孟丽被评为首届红旗渠杯“河南省群众喜爱的优秀农业专家”………
孟教授家的科技热线
说起孟丽教授,就不能不先提她家的科技服务热线。
3040316,是孟丽教授家的电话号码。要说,这个号码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周口、商丘、安阳、新乡、鹤壁等地的蔬菜种植专业户都知晓。他们给孟丽教授打电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没有专家的架子,电话打来后,她或者不厌其烦地讲解,或者风尘仆仆地赶到农家。
因为有了这一家庭“科技服务热线”,孟丽教授的家就成了“科技咨询所”。听过孟教授课的农民觉得不过瘾,没有听过的更想来取经。农民朋友们或坐车或骑车跑到学院,来到孟丽教授的家,随便地坐在沙发上,边喝茶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一批菇农朋友还未送走,另一批菇农朋友又来敲门……面对致富心切的菇农,孟丽都是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她还常常叮嘱菇农们“我教会你们,你们要保证把学到的技术传出去,不能保守,大家都致富,中不中?”“中!中!中!”看到农民朋友们面带满意的笑容,怀揣着致富的“金钥匙”高兴而去时,疲惫的孟丽感到十分宽慰。
新乡农民的“送富神”
其实,早在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还在辉县市时,孟丽教授就被当地干群誉为“送富神”了。1992年,学院搬迁到新乡市后,孟丽教授继续发扬“送技术到农家”的好传统,在新乡县、延津县、长垣县等地传经送宝,扶持食用菌种植专业户,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4年,孟丽带领的课题组在长期的探索和科技下乡实践中,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出了“日光温室菇菜‘双高一优’立体栽培新技术”并在新乡县郎公庙镇赵堤村推广应用,解决了日光温室单一种菜,应用效率低的问题,使每座日光温室纯收入达到10000~16000元,亩效益达到20000~32000元,经济效益比单一种菜提高了2.5~4倍,大大调动了当地农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走出校园,走进农家,身为河南省植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会员、中国植物学会会员、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理事的孟丽教授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她手把手地教农民朋友改造或建造菇菜大棚,手把手地教他们选料、制种、发菌、采菇。她知道农民朋友最讲究实惠,要让他们在摸得着、看得见的现实中相信科学,利用科学去致富。她向菇农们指出了这样一个技术细节:用碾碎的玉米芯做的料要比用粉碎机粉碎的好。因为这样的原料质地松软,易吸收水分,更适合菌丝生长。一试,果然就是不一样,大家望着洁白、粗壮的菌丝连说好。郎公庙镇赵堤村菇农董国安是这一技术的直接受益人之一,他感叹地说:“孟教授的模式就是中!她是俺的财神。”
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送农民之所需,孟丽教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走村串户,义务为菜农、菇农服务,她的节假日、星期天多是在菇棚、温室度过的。在河南科技学院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孟丽教授白天带领学生们冒着流火奔走在田野、农家之间,进出在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之中。晚上,她又不顾劳累,站在菇农们临时设置的讲台上,为大家讲授菇菜种植技术。每到一处,孟丽教授都采取“集中培训到村,辅导技术到户”的方式,免费发放技术资料,认真解决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孟丽教授的学生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讲台上,孟丽教授浑身是汗,用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培训内容,一位菜农半蹲在讲台前为她扇着扇子。台下,一个个种菇专业户认认真真地记录着,甚至把别人的脊背当桌,生怕漏掉了技术要点……
因为孟丽教授常年送科技下乡,在新乡的许多乡村,农民朋友们早以熟悉了这位和蔼可亲的“教授朋友”,亲切地称她为“咱百姓的送富神”。用新乡县原妇联主席张兰芝的话说:“孟老师是我们新乡县人民的功臣,是我们妇女的好朋友,不论哪个乡或村需要培训,一个电话,一叫必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摆教授的架子,尽职尽责为咱农民服务。”
豫东老百姓的“扶贫教授”
1997年,淮阳县郑集乡的党委书记刘丛修找到了孟丽教授,他说:“孟教授,我们那里的农民太穷了,为我们找一条致富之路吧。”孟丽教授不嫌远,以淮阳为基地,把自己主持的河南省“科普及实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转到了豫东。
为了让习惯种庄稼的淮阳人学习种菇技术,孟丽在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总是尽可能多去离学院近300公里的淮阳几趟。一下车,她就一头扎进温室菇棚里,询问生产情况,看了这个村的菇棚接着看下一个村的菇棚,出了东家进西家。一道道程序,一遍遍讲,手把手地教,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
最让淮阳菇农感动的是1998年7~12月这段时间,当时正值双孢菇生产培训和栽培的黄金季节,广大菇农急需技术指导。但就在此时,孟丽的父亲被诊断为肝癌晚期,90多岁高龄的老祖母也卧病在床,作为家里的长女,弟妹们远在他乡工作,孟丽担负着全部的家庭重任。但为了菇农们不受损失,孟丽在学院、老家、淮阳三地跑。11月份,父亲病故,孟丽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就从老家睢县直奔淮阳。间隔半个月,孟丽又在淮阳食用菌生产基地接到了祖母去世的消息,从淮阳回睢县办完丧事后,她又赶往淮阳了。看到孟丽教授满怀失去亲人的悲痛还依然牵挂着菇农,尽职尽责地指导菇农生产,广大菇农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把食用菌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新支点,村村户户掀起了种菇的热潮……
从新乡到淮阳,300公里路程,来往奔波的孟丽总是顶着日光走,踏着星星归,穿梭在菇棚里,汗水把衣服湿了又湿……她真的很累很累,但当她看到田垄地边的菇棚春笋般铺撒开来,淮阳人的食用菌之路越走越宽,她的心中充满了快乐。
淮阳县郑集乡党委书记刘丛修感慨地说:“与其说郑集人选准了致富的路子,倒不如说是孟丽教授送给了我们致富的金钥匙”。
科技“金钥匙”在当地的光亮吸引了淮阳周边的县市,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孟丽为“扶贫教授”。从1998到2001年间,孟丽在主持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期间,先后去当地60余次,举办技术讲座30余场,发放技术资料上万份,培训技术人员1.3万余人次,每个菇棚每年她平均进4~5次。
食用菌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太行山区的卫辉市安都乡是特困乡,孟丽了解到当地群众致富无门时,坚定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当地乡村两级政府财政困难,为了减少他们的开支,每次下乡,孟丽都要爱人骑摩托车带着去。最远的一个村离学院近60公里,又是鹅卵石山路,跑一趟骨头都颠得散了架,特别是冬季,山里风大,坐在摩托车上冻得手脚发麻,下车站都站不稳……2000年以来,孟丽义务为安都乡10余个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上百次,在生产关键时期,平均每周去一次。
在生产过程中,哪个村有问题,孟丽二话不说立即赶到现场。2002年种菇季节,由于乡里的扶贫资金迟迟批不下来,山新庄村10000多元的菌种款没有着落,村长急得团团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们给孟教授打电话求助,孟丽立即从工资中拿出10000元为他们垫付了菌种款并送进村里。在孟丽教授耐心细致的技术指导下,安都农民的蘑菇丰收了,每户菇农平均年收入超万元,看到农民们脱贫后的喜悦,孟丽的心里比他们还高兴。
近年来,孟丽教授义务在新乡县、辉县市、卫辉市、封丘县、原阳县、北站区等县区的乡镇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玉米秸秆双孢蘑菇春种冬菇技术”等项目的推广,新乡市秸秆种菇效益每年上亿元。
2006年以来,孟丽教授又把科技富民的目标转向了豫北——她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清丰县珍稀菇产业化开发”项目,被濮阳市清丰县政府聘为“清丰县食用菌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她在当地推广了“速生杨——夏香菇(毛木耳、草菇)——双孢菇”林菌间作产业化生产项目达1000余亩,林下菌业亩产值平均2万余元;推广了“白灵菇——夏香菇”周年产业化生产模式3000棚,每棚平均效益3万元。在以孟丽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项目组的指导下,2006年清丰县食用菌周年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达10个,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达95%以上,全县食用菌总收入超亿元 。
食用菌和谐了新农村
从百泉农专时期,河南科技学院广大师生就养成了一个好传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民。
1982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到学院工作20余年来,孟丽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深深知道,走出实验室走出校门,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才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孟丽教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建设。这也是她,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坚持送科技下乡的动力所在。
多年来,孟丽教授已经记不清多少个寒暑假是在农家菇棚度过的,记不清多少个双休日不能与家人团聚。她的足迹遍及河南各地,为上千个贫困村进行技术培训,免费发放技术资料百万余份,培训技术人员达上百万余人次,农民种菇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仅“日光温室菇菜‘双高一优’栽培新技术”这一项目,在新乡、濮阳、周口、商丘、焦作等市县累计推广3万余座,直接经济效益约3亿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曾经的一些乡村,因贫穷而人闲,因人闲而生是非,喝酒,赌博,封建迷信,现在没有这样的“空”了。富裕的农民在富裕之后,订阅报纸,购买科技书籍,钻研更广的致富途径。听着农民们致富后开心爽朗的笑,看着农民们通过种菇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孟丽教授由衷地笑了。
她的笑还有收获后的另一层甘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和科普著作16部;承担国家科技部“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科普工程1项;新乡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项;参与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与编写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主持完成了国家教委教学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科普工程9项;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4项……
我们有理由坚信,孟丽教授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宣传部 宋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