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院要闻 >> 正文

校训、校风、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教风、学风阐释

2007年07月03日 00:08 hist (点击次数:

    

    

 校训:崇德尚能  知行合一

 

“崇德”,出自《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就是崇尚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指我校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亦体现了我校“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尚能”,即重视能力培养和提高,要求教职工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知行合一”,语出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统一,意在要求全校师生既要追求新知、努力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校风:自立自强  求是创新

 

    “自立”,语出《礼记·儒行》:“力行以待取,其自立者有如此者。”“自立”意谓: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建树。

“自强”,出自《易经·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道刚健,则周而复始,万物运行不息。君子应效法自然规律,发奋图强,自强不息。我校自创立至今,几经迁徙,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数更其名,但几代学人正是靠着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我校过去靠自立自强而建立、成长,今后仍将靠这一风尚继续开拓、发展。

“求是”,始见《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求是”就是要求师生员工坚持科学的态度,去探求真理,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求真求是

“创新”,义出《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我校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学校传统:求真务实  敬业奉献

 

 “求真务实”,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务求实效。求真务实反映了我校创建以来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态度和历代学人脚踏实地、勤奋务实的优良传统。

“敬业奉献”敬业,就是对本职工作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奉献是个人或集体对社会的馈赠,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敬业奉献是我校几代人长久不变的精神情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学校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我校历经沧桑,逐渐积淀形成的办学精神。纵观我校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学人的艰苦奋斗史,是一部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发展史。学校成长步履维艰,办学层次几经升降,正是凭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办学、积极办学,学校才得以升格、转型、迁建,才得以发展、振兴、扬名。如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已经内化到了学校历代学人的血脉之中。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教风:严于修身  勤于治学

 

“严于修身”,语出《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严”,即严谨、严密、严格。“修身”,意为修身养性。严于修身,就是指教师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唯此,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更好地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勤于治学”,“,勤劳、勤奋。“治学,就是修治学问。勤于治学是一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只有勤于治学,才能不断汲取知识营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术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学风:勤学善思  明辨笃行

 

“勤学善思,明辨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勤学”,即学习要珍惜时间,刻苦勤奋。“善思”,即在学习时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明辨”,即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能够抓住事物的规律和奥妙所在,能够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笃行”,就是要认真地去实践。在品行方面,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做事方面,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不空谈,做到知行合一。(党委宣传部)